氨气是畜禽养殖圈舍内重要的应激源,不仅影响畜禽养殖效益,还会危害养殖工人健康、污染环境。控制猪舍氨气浓度可采用新型粪污固液分离技术、合理设计通风系统和养殖房舍等方法,但对猪场建设的要求严格、成本大,而且不能从源头解决氨气问题。
猪舍内氨气来源有两种:一是舍内环境产生的氨气,主要是粪便、饲料残渣、猪舍垫草等有机物分解后产生氨气;另一部分是胃肠道内的氨,源于排泄物、肠胃消化物等,尿氮主要以尿素形式存在,被脲酶水解后,生成氨气和二氧化碳[1]。养猪生产过程中的氨气很大一部分来自排泄物,猪采食的氮约70%分别以粪氮(约20%)和尿氮(约50%)的形式排出体外。其中粪氮约80%是以有机氮形式存在,另外20%是以无机氮形式存在[2]。因此,要从本质上减少氨气产生和排放,就需要优化日粮配方,提高畜禽消化吸收能力。
饲料配方技术使用理想氨基酸模型、低蛋白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氨气的排放量。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添加合成氨基酸,配制成符合畜禽营养需要的平衡日粮,可以适当降低饲料粗蛋白水平但不影响动物生产性能。以哺乳母猪为例,平衡饲粮氨基酸比例,使饲粮的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缬氨酸=100:64:60:20:85,哺乳母猪在夏季高温环境下,18.5%蛋白水平的氨基酸平衡饲粮的生产性能优于19.5%和17.5%;18.5%蛋白水平组血浆尿素水平显著低于17.5%组,与19.5%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各组氮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差异,蛋白水平每降低1%,粪氮排泄就减少6%[3]。而在低蛋白日粮中补充赖氨酸可使仔猪日粮粗蛋白总量减少20%,同时粪尿中氮含量降低25%。这样既节省了饲料蛋白资源,同时减少了氮污染。
选择易消化、利用率高的饲料蛋白原料。不同蛋白源的消化利用效率差异很大,如大豆蛋白消化率为70.29%,高粱蛋白消化率为42.1%,小米蛋白消化率为70.29%。植物性蛋白原料中,从同一品种的不同组织中获得的蛋白消化率也有差异,如高粱全谷物粉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为59.1%,而胚乳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高达 65.7%,这可能与全谷物粉中植酸、非淀粉性多糖和酚类等易与蛋白质结合、影响蛋白质的消化率相关 [4]。
原料预消化和预处理工艺会影响饲料利用率,因此也会影响圈舍内氨气含量。氨气产生途径中,排泄物(尿液)中尿素在脲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氨气,但是脲酶是存在粪便中,而非尿液中,当圈舍内猪粪和尿液混合后,会加速产生氨气,因此抑制猪粪中脲酶活性是减少氨气的有效方法。豆粕经过发酵处理后,不仅能够提高其蛋白消化率,而且经过微生物作用,可以控制和减少脲酶的产生,从而减少氨气排放[5]。
在饲料消化过程中,如果猪的吸收能力差导致养分不能完全利用,排出体外后被微生物分解会产生氨气。说明有了理想的配方模式和优质原料还是不够,要减少圈舍氨气浓度,还需要保障猪群肠道健康。断奶仔猪肠道健康和排泄物氨逸失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酸制剂和植物精油复合能够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生长,减少氨气排放。诸多试验也证实新型饲料添加剂(如蛋白酶、丁酸钠、益生菌等)对改善猪肠道健康和减少氨气排放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重视微营养的作用。微量元素作为饲料中的刚需添加剂,需要量小容易被大家忽视,但是微量元素对畜禽肠道健康、氨气和臭气的排放却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比如,硫酸亚铁是最为常见的微量元素,以往在饲料中常作为补铁或补血物质使用,尤其在乳仔猪阶段,饲料中添加高剂量硫酸亚铁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皮毛效果,但是硫酸亚铁容易游离出Fe2+造成饲料和机体内氧化还原,损伤仔猪消化道;另外,Fe2+易导致消化道内微生物失衡,大肠杆菌等有害微生物增多,仔猪腹泻率增加[6],饲料消化不完全,圈舍内氨气浓度也随之增加。虽然硫酸亚铁价格便宜,但是它却会给实际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硫酸铜、硫酸锌等无机微量元素对仔猪消化道也存在类似影响。有机微量元素与传统无机微量元素不同,其生物学利用率高,在满足动物营养需求的同时,还能发挥其特殊功效,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研究表明,断奶仔猪(体重9.11kg)饲喂有机微量元素可改善肠道形态结构,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养分消化率[7]。
氨气进入畜禽体内后会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素变为正铁血红素,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此时,我们可以使用有机铁和特定维生素来改善猪的血液营养,达到预防贫血和组织缺氧。此外,有机微量元素能够提高畜禽的免疫能力[8],当猪群的健康度提升后,对氨气造成的应激和负面影响也会有较好的抵抗作用。
饲料营养调控是从本质上减少大部分的氨气排放的有效措施,如通过平衡氨基酸,低蛋白日粮,利用易消化吸收的蛋白原料;选择新型添加剂,来强化畜禽肠道健康,搭配精准有效的有机微量元素营养,全面提升猪群肠道健康和机体免疫力。
四川吉隆达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全球拥有近2000家客户,产品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添加剂饲料,生物饲料添加剂,蛋鸡饲料添加剂,市场占有率达20%。
参考文献:
[1]. 李柱, 时建忠, 顾宪红. 控制猪氨气排放技术研究进展[J]. 家畜生态学报, 2010, 31: 5.
[2]. H.L Mobley, M.D Island, R.P Hausinger. Molecular biology of microbial ureases [J]. Microbiological
reviews, 1995, 59: 451-480.
[3]. 张文娟, 吴德, 方正峰, 等. 饲粮不同蛋白质水平下添加合成氨基酸对夏季哺乳母猪生产性能及氮排泄的影响[J]. 饲料博览, 2010, 8: 50.
[4]. K.G. Duodu, A. Nunes, I. Delgadillo. Effect of grain structure and cooking on sorghum and maize in vitro protein digestibility
[J].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 2002, 35: 161-174.
[5]. 赵圣国. 牛瘤胃脲酶基因多样性分析与酶活性调控[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6]. S.H Lee, P. S, J. Choi. Effects of dietary iron levels on growth performance, hematological status, liver mineral concentration, fecal microflora,
and diarrhea incidence in weanling pigs [J].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126: 57-68.
[7]. 刁慧, 晏家友, 张锦秀, 等. 有机微量元素和酵母培养物替代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J]. 中国饲料, 2020, 19: 40-48.
[8]. 张江译. 有机微量元素对家畜免疫、健康、生产和繁殖的影响[J]. 国外畜牧学: 猪与禽, 2015, 2: 73-74.